考学体验谈308|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 J 毕业于国内一所双非一本大学的日语专业。在修士课程的备考中,J 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作为考学专业,并加入了有间学堂新闻传播学第18期进行学习和备考。
J 从大四时开始备考,虽然疫情打乱了曾经的考学计划,但面对变动 J 并不显得慌乱。即便身处迷茫期,她也能毅然选择用行动来填充内心的空白。在稳中求进的步伐下,J 于今年9月和10月分别合格了上智大学文学研究科与同志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的修士课程。从远程出愿旁听生课程,到以旁听生身份赴日备考修士课程,再到最终合格,J 的考学路程虽略显漫长却不乏宝贵的经历。希望本次考学体验谈能给正在备考的大家提供一些启示与助力。
昵称:J
日语:N1 143
英语:TOEIC 885
出身校:四川外国语大学
以下照片均来自于本期主人公自摄
考学时间线
2021.5 考取托福;报名有间学堂
2021.7 考取日语N1
2021.11 有间学堂专业课结课
2022.3 第一次约沈老师面谈,讨论研究计划书的选题与构思
2022.4 毕业论文交稿,第一版研究计划书完成
2022.5 毕业答辩
2022.6 本科毕业
2022.7 出愿同志社大学社会研究科的特别学生课程
2022.10 同志社特别学生合格
2022.11 出愿上智大学文学研究科的外国人研究生课程
2023.1 上智外国人研究生合格
2023.3 赴日,以特别学生身份入学同志社
2023.5 托福过期,考托业
2023.6 跟沈老师面谈并修改研究计划书;上智文研出愿
2023.7 再次修改研究计划;同志社社研出愿
2023.8 准备上智和同志社的笔试与面试
2023.9 上智笔试面试;同志社笔试面试;上智合格
2023.10 同志社合格
赴日前的一些经历
虽然从高中开始就有留学的念头,但是认真考虑来日本留学这件事是从2021年年初开始的。考虑到本科学校和日本的大学、语言学校都有合作项目,我最初想的是通过学校的项目来留学。和身边人一番商议后,我就决定要参加学校和日本某语言学校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的优点是,在大四的时候就可以赴日学习,且可以跟本科大学兑换学分,相当于提前了备考的时间。
在本科大学前辈的推荐下,我在2021年的5月底报名了有间学堂的课程。联系上有间的老师后,很快就决定了要跨专业考新传的修士。原计划是作为2021年7月生入学语言学校,所以我大三一结束就从学校的宿舍搬走,随时准备赴日学习。但是由于疫情,当时日本一直没开放新规入国,所以我就在家里一边上一些语言学校安排的关于日本考学的基础介绍课程,一边上有间学堂的专业课。
直到2022年2月,我决定从语言学校退学,因为不知道日本什么时候能开放入境。就这样,本来大四就能赴日准备考学的计划完全被打乱。然而更不巧的是,我刚做完退学手续一个多月后,日本政府就开放了入境。那时候我只能在家边写本科毕业论文边另做打算。从语言学校退学到收到第一份合格通知的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最黑暗的。看着身边有开放入境后立马赴日的同学、有因为疫情影响而放弃来日本读修士的同学,我不禁对自己产生怀疑,更无法确定这条路是否能够走下去。2022年下半年,因为出愿之后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又不能立即赴日,为了让自己不胡思乱想过得更充实,我还考了个Catti。对我来说,渡过迷茫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找事情做,忙起来之后心里乱七八糟的想法就会少很多。
备考过程
研究计划书与出愿
研究计划书是自己一边想,一边通过和沈老师面谈、寻求老师意见的过程中慢慢成型的。这个过程沈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很喜欢沈老师的指导方式。沈老师不会把她自己的想法灌输给我,让我按照她的路数去构思计划书,而是引导我把自己感兴趣的、想研究的东西变得学术化。每次跟沈老师面谈也十分愉快,她鼓励了我很多,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议。
完成了研究计划书之后,沈老师根据我的研究方向给我推荐了一些学校和老师,我都一一去学校官网查询并做了比较。但是最终确定要报考哪个学校其实还是得看自己,所以搜集信息这一步重点还是在自己,毕竟真正备考和上学的都是自己。一开始觉得这一步可麻烦了,因为信息太多,要一点点去看去比较,但是后来查多了就习惯了,并且慢慢意识到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考虑到自身的研究方向、备考时间,以及研究科的出愿时间、考试时间等各因素,我最终只出愿了同志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和上智大学文学研究科。上智出愿截至时间是六月底、同志社是七月底,两所大学的出愿都是在我上课期间找各种空隙时间完成的。建议大家在确定好准备出愿的学校之后,列一个表格,把各个学校的报名时间、资料邮寄时间、笔试面试时间、合格发表时间都写清楚。另外一定一定要自己认真阅读目标大学的出愿要项!!特别是有特殊要求的大学,比如要有学信网的英文成绩单;要有(固定格式的)本科老师的推荐信;N1必须两年内考的才有效等等,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
笔试与面试
八月初交完春学期的最后一个期末报告之后,我就开始了考学笔试和面试的准备。由于上智是9.13考试、同志社是9.23考试,留给我的备考时间并不算长,因此我的笔试准备主要以做过去问为轴心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做一下这三件事:
- 从过去问总结各研究科的出题特点。主要是看题型特征和重要考点两个方面。不同题型对应不同的答题方法,虽然每年的题型可能会有变化,但是主要的形式也就那几种,提前做一下总结心里会有底不少。重要考点则不要心存侥幸:想着前几年都考过了今年就不会考了,应该做的是在看完这个考点前几年是怎么考的之后想想它还能怎么考。没考到的话,就当是为大学院课程做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考过那么多遍也足以证明其重要性。
- 从过去问找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比如我做到名词解释的题,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某个名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我就会去找社会心理学的专业书,先把这个名词的意思弄明白、把这个题写出来,然后再把相关的章节都看一遍、也顺便记一记其他相关的专业名词,即把这个知识点当作一个切入点,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果涉及到比较系统的知识,比如新闻史方面,我就会以时代为轴做思维导图,加深自己的记忆。这是我无法整本整本细看所有专业书籍,又不想太囫囵吞枣地学习的情况下所想出的较为折中的扩充基础知识的办法。虽然其实到最后发现,我还是看完了那些书,只不过不是一本一本按照目录顺序看的,而是以一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看完的。
- 将写好的过去问发给专业课老师并根据其意见修正。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自己觉得写得完美得不得了的东西,在老师看来可能是漏洞百出。不管是日语表达的精准度还是专业知识的运用,都需要有人给客观的反馈才能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沈老师每次都会认真且快速地批改我写的过去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准备笔试时的笔记1
准备笔试时的笔记2
我做过去问其实做得很慢,因为我觉得做过去问的重点并不在于我把这些题都做完就行了,而是做一道题就得有做一道题的效果。这个效果可能是在正式考试时遇到了类似的题型或者相关的考点我能不慌不忙地答题,也可能是通过做这道题我的的确确扩展了自己的知识、练习了日语的表达。虽然过程很繁琐,似有些“浪费时间”,但在我看来这是实实在在的积累。
准备笔试时的笔记3
关于面试,我一直都超级紧张,本来就性格内向加上对自己的日语也没信心,又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面试,心里非常忐忑。面试前的准备主要集中在面试礼仪和面试稿两方面。而面试稿的重中之重是和自己研究计划书相关的问题。在上智考试之前我把自己写的面试稿发给沈老师看,征求了她的意见。沈老师看完后帮我增加了几个关于计划书的问题,并指出来我自身撰写的回答中存在的漏洞与奇怪之处。沈老师真是太强了,增加的几个问题几乎都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了。总结以上经验,我认为准备面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以下三点。
- 研究计划书相关的问题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有一点侥幸心理。上智和同志社的面试问题几乎都是围绕我的研究计划书展开。从计划书中的基础概念到研究对象相关的具体事例,都有被问到。
- 针对面试容易紧张的人,我想说的是:其实在进入面试的教室之前我紧张得心率达到134拍每分钟,但是一进去后我就平静下来了,脑子里没有想其他的,只在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思考如何回答。注意力一集中,紧张感就消散了不少。所以考前不用过度担心,做好该做的就行,说不定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 比起纠结于自身的日语是否流畅、回答是否完美无缺,更重要的是:要用诚恳的态度面对老师的提问,注重和老师之间的交流。虽然准备好面试稿也很重要,但是面试不是看谁稿子背得好。如果一味地去背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答案,那就很难做到有来有回的交流。一方面可能会让老师觉得我们并没有认真听他们的提问,另一方面要是遇到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时我们会感到非常慌张。
上智考场外的看板
同志社考场外的看板
总结与感悟
现在,我的考学结束了,回想起来这段旅程漫长但也美好。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是,总会把过去矮小化。因为结束了,因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算完成了、做到了,就下意识地觉得不值一提、不算什么。但是我希望自己记住这段日子其实并不容易,但也正因为这份不容易而变得更加弥足珍贵。很感激在这段旅途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一直支持我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们。最后祝愿还在考学的大家都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