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研丨“东洋史学”是无用的学问吗?“东洋史学”毕业生不好就职吗?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有间学堂东洋史学讲师钱海英,现在在明治大学教養デザイン研究科攻读博士课程。作为读博已经第7个年头的“准研究者”,我见过许多对于我们专业不了解、不理解的同学与后辈,因而我抱着解答大家对于日本“东洋史学”这门学科的疑惑,执笔了此文。

 

 

前言

众所周知,对来日报考文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经营学、管理学等商科往往是首选,其次是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报考历史学的考生相对较少。为何如此?我想无需我来分析个中缘由吧!“学历史有什么用,学商科、社科才好就业呀!”可是,现实真的如此吗?经验表明,在日本找到理想的工作,未必就一定要学商科与社科。因此我认为,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可以放下“商科、社科好就业”这一迷信,允许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如果实在没有头绪,不妨避开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把视线稍稍转向相对冷门的专业——比如历史学

 

 

 

当然,我并非是要建议大家都来报考东洋史学。要真是那样,现在坐冷板凳的东洋史学岂不就变成热门专业了。当人人都热衷于历史这类所谓的“虚学”,这其实比大家都选“实学”还要恐怖!其实历史学的魅力本身就在其小众性/边缘化:它从不期待成为主流。但恰恰又是基础学科之一。历史的来龙去脉都没搞清楚的人,拿什么去做好自己的专业研究呢?另外,从图书馆的藏书顺序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重要性:第一是哲学类,第二是历史类,第三才是社会学类,越新兴的研究领域排名越靠后。

我身边确实不乏在日本大手(旭化成、三菱銀行等)就职的商科朋友。但冷门专业就职大手的案例也不少,甚至更多。比如,有东洋史专业到电通、博报堂、SONY、Accenture就职的 ;也有日本文学专业到PwC就职的。据我的观察,大学院修的专业在今天的职场越来越不重要。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在考学时报考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呢?审时度势不是选大家都选的、大家都挑战的,恰恰是要敢于选大家不选的、少有人挑战的。

 

总而言之,大热门的专业没大家想象得那么有用;历史学也没像大家以为的那么无用。那么,历史学真的是一门无用的学问吗?东洋史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接下来将为大家进一步说明。

 

 

 

 

历史学是无用的学问吗?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用通俗的大白话来说,有用就是能赚钱的,没用就是赚不到钱的。要是这么功利地谈,那某种程度上历史学的确是门无用的学问。但就上文提到的案例来讲,我与身边学历史的朋友自然不会认为历史是无用的学问。即便是通俗意义的无用,我们也会强调 “无用之用”。甚至认为 “无用之用”才是更重要的,这大概是沿袭了庄子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点吧!那么,历史学的无用之“用”又是指何种“用”呢?

 

首先,大学设置历史学这一学科,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作为现代历史学奠基人之一,兰克(Leopold von Ranke)在1824年留下了“书写历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以谴责过去、通过给过去定罪的方式向后代传递教训”这句名言。兰克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描述事实,而非对历史进行评价或解释。他的历史学方法注重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分析,包括原始文献的查阅、整理和比较,并且提倡严谨的史料分析和准确的叙述。兰克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现代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他注重客观的方法论被称为“兰克学派”

 

 

 

其次,大学的历史学有别于高中的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也无需死记硬背。历史学从来不是要求我们去记住某时某地发生了什么,而是要去问为何会发生,其前因后果又是什么。

 

最后,在谈到历史研究的意义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有人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实际上,关于历史是否有规律、未来进程是否可预测这些问题,大部分历史学家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比如,从微观史视角研究中国社会史的王迪教授就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的,未来进程也是不可预测的。显然,这个观点是在强调历史不是“科学”。(这也正是历史学作为人文学,而非社会科学的原因。)既然历史没有发展规律,(因为科学是可以证伪的,因而)也不是科学,那么历史学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学习历史究竟能学到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可以概括清楚的,等大家报名或咨询东洋史课程时我再细谈吧!

 

 

 

 

“东洋史学”的对象:“东洋”

 

既然是要介绍“东洋史学”这一学科,势必要先让大家弄清楚其研究对象 “东洋”包含哪些地域。在此我要特别说明,在日本的大学,历史学科通常设有 “西洋史” “东洋史” “日本史”三个专业方向。也就是说,尽管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亚,但“日本史”并不在日本的“东洋史”范围内。因为对日本来说,无论是“西洋史”还是“东洋史”,都是作为他者的存在。

“东洋史学”其实就是日本人提出的概念。明治时期的第一代日本东洋史学者学者那珂通世将历史学分为“日本史” “西洋史” “东洋史”。而“东洋史学”的对象“东洋”,虽然是以“中国史”为主,但在其创立之初,就强调了只研究“中国史”是不充分的,是无法了解亚洲古今大势的。并且,要求把“塞外”“中亚”等欧亚大陆上不同的文化圈纳入视野范围。

而考虑到特殊的知识背景与研究的可行性,选择历史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以中国史研究为主。那日本“东洋史学”中的中国史研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举一个例子。如果要叙述“何为清朝”,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切入:一,将大清置于传统中国专制王朝的系谱中,认为它继承并沿袭了明朝,完成了中国近代君主专制的时代;二,从征服王朝的观点解释,关注大清是由满洲人建立和统治的这一特征,并由此认为它继承、沿袭的是元朝;三,从全球史的角度来解释,将大清的形成归纳为16至17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日本的“东洋史学”起初是从第二种视角出发,近些年逐渐从第三种视角切入,而中国的传统中国史研究则多从第一种视角出发。这种历史叙述的差异本身没有谁对谁错,相反,历史叙述的多元性正是历史学本身的绝妙之处。

 

 

 

 

“东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东洋史学”这门学问有基本的研究方法吗?
关于这一点,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学家岸本美緒教授曾谈到,“东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多样的,因为历史学这门学问的活力与趣味本来就体现在方法的杂食性上。其研究方法既不拘于社会科学的调查分析,也不拘于地域研究亦或是文献考证。(《東洋史学と“デイシプリン”》,《UP》24(12)(278),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但对于中国大学毕业的留学生来说,看到岸本教授所说的“东洋史学”的“杂食性”,无疑是一头雾水。在日本报考历史专业,更是不知要往何处使劲。因为,东洋史的大学院入试不仅假定考生了解日本高中教育里的世界史叙述、日本史叙述,还假定考生了解日本大学中“东洋史学”的诸种研究方法。说到这么现实的情况,大家是不是更慌了?我想完全不了解的人占绝大多数,即便是国内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也未必清楚日本的情况。不管你在国内是学的什么专业,来日本考“东洋史”,起点都一样,没有谁比谁在学力和知识上更优秀这种说法。

所以我认为,报考东洋史专业,专业的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是必要甚至必须的,否则连着手备考的方向在哪都不知道,连日本“东洋史学”研究所要求的基本素养都不清楚,何谈写一篇能让教授满意的研究计划书呢。东洋史可以说是一个有趣而又有些特别的专业。而据我了解,在日本的各大私塾,唯有有间学堂开设了东洋史专业,这就为有志报考东洋史的考生提供了便利。

 

 

 

 

不是结论的结语

历史学式微,大部分考生目光仅限于一些就职导向的热门专业。我在2019年至2022年担任明治大学大学院助手时,监考了商学研究科与文学研究科的大学院入试。不仅亲眼目睹了商学研究科考生竞争的激烈,同时也体会到文学研究科的式微。有读博打算的考生自然会把东洋史学纳入考虑的范围。而对目前没有读博打算,将来也不打算去高校就职的考生我想说:东洋史学相比商科与社科,更能让你告别止于表面的探究,深入了解日本社会。这不仅不会影响未来的就职,反而有可能造就你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闪光点。

在收到有间学堂写文的邀请时,我立刻答应了。还记得在当天现代中国史研究会结束后去聚餐的路上,与自己敬仰已久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历史学家久保亨教授谈及了此事。他说:“现在这个工作太有意义,太重要了,因为东洋史学需要更多的考生报考。如果在进入大学院之前可以先系统学习下历史学的专业知识,比较中日历史教育、历史研究的异同,这对于将来考入大学院写论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最后,我想说,历史学研究需要好奇心,也需要意志力。历史学研究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固定格式。这种开放,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欢迎大家来探索这个没有正确答案的研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