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研|庆应博士学位取得访谈
在这个合格喜报连连的夏季,小编给同学们分享一则特殊的喜报:
有间学堂经营组织论讲师翁老师于2020年9月顺利取得了慶応義塾大学商学博士学位!
小编特别邀请到翁老师进行采访,给想要考博、读博的后辈们分享日本博士学习、攻读学位的经验与心得。
有间学堂:首先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翁老师:我是14年硕士毕业,在硕二下学期到硕三上学期这段时间,去美国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交换留学,之后又在外企里实习了半年之久,。毕业前顺利申请到了日本文部省奖学金,14年10月到15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日语培训(结业时为N2水平),随后来的日本。
15年10月来日本后,于庆应商学研究科以特别研修生身份,一边旁听导师及相关专业zemi的课,一边准备博士的入学考试。16年4月正式入学,今年9月获取博士学位。
有间学堂:硕士毕业以后,是为什么会想到读博士,而且是来日本读博士呢?
翁老师:我先说为什么会读博士吧。硕士研究说实话只能点到为止,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研究课题我毕业时感觉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深入的点和面,硕士论文写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二个原因是,自己的职业规划上一直是比较想要当大学老师,那么博士学位是必须的,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继续地发现和思考问题,通过阅读文献开学会、讨论等等方式去试着提出一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子的一种思考或者说生活方式,我希望可以在今后的职业上能体现出来。我个人是倾向于和不同的群体、不同年龄层的人去交换意见和讨论问题。而大学课堂,它不同于义务教育或者是其他基础教育,是更多地鼓励学生去发言,提出自己的一个想法来参与思考。
有间学堂:为什么会选择日本呢?
翁老师:为何选择日本,首要原因是日本作为留学目的地,其性价比非常之高。一方面因为我有去美国交换留学过,国内硕士读完直接再去美国申请博士的话,美国那边基本上你是要从硕士开始读的,所以就觉得美国有点时间成本太大了。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日本有着很多留学优势。比如地理优势,离中国近,生活环境跟中国也差不多,生活习惯比较相近,整体教育质量也不错。特别如果是女生在外面留学的话,爸妈肯定会不放心,可以希望你经常回国,或者他们可以没事坐个飞机过来看。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跨国企业,它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独特性。随着阅读的文献增加,会发现主流期刊上仍旧以欧美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较多。但是作为一个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话,实际上日本的跨国企业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打破过欧美企业的固定模式,曾经试图让这些欧美企业意识到原来在亚洲在东方,有着来自于它本国,并且适用于它本国的一种独特管理方式,并且可以做得很好。就是说,日本的跨国企业至少有试图抓取过这些欧美学者,特别是研究这些管理模式的欧美学者的研究目光,有打破过他们这种「唯我独尊」的固定模式。
硕士期间以中国的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欧美跨国企业确实有给中国一些启发,来自近邻日本的影响也会有。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中国企业在学习日本企业的同时,可以做到哪些和日本不一样的地方,进而去展现出这是中国的跨国企业的特色,而不是被外界笼统地划为说「20年前的日本企业」。再加上当时在国内参加学会的时候有接触过在日本有着留学和任教经验的中国老师,他给我的最直接建议,就是如果你要研究一样东西或者你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就应该去接近它,在离它最近的地方去观察和体验。
最后一个原因就比较实际些了,当时在申请奖学金的时候,日本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提前确定文部省的奖学金后再去留学的国家。如果去了其它国家的话,肯定多数是要去了那之后再去申请奖学金,这样的话就一方面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申请到,另一方面奖学金没有下来之前,其学习和生活费用也需要爸妈去支付。
有间学堂:来了日本以后选择庆应的理由是什么呢?或者当时有没有报考一些别的学校之类的?
翁老师:我们在学日语的时候,文部省是希望你可以在去日本之前就能定好学校跟老师的,但是也不强迫你,只是希望你最好能这样。我的话,实际上是先选的地方,既然是将日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最佳的地点就是东京,下一步再说我在东京的学校里面找一下。
当时联系了庆应,早稻田还有一桥。
在一桥我的研究方向是在一个研究中心里面,而不是在研究科里,所以就首先排除了。
早稻田的话,当时有联系过一位老师,说是要在每月研究科开组会的时候来审查我的材料,就是先看你材料合不合,再开始研究方向。当时觉得时间紧迫,只好作为备选。
庆应当时是直接发老师的邮箱(现在可能不行了),当时我联系了庆应的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都不是我现在的导师),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老师,是因为看了他们主页上的简历,比如都有在欧美留学的经历(一位是在英国读的博士,一位是在美国读的博士)。对于我们这种非日语专业出身的人来说,首先和老师在交流学术问题上可能会有一些沟通上的语言障碍,其次是无法判断是否在博士期间,导师会引导(或者说希望)你以阅读外国文献为主,最后是考虑到将来的职业规划,也是要以多发英文文章,多参加一些国际学会为优先。当时是出于这样子的考量,邮件联系了这两位导师。
一位是男老师,一位是女老师。男老师就说让我把研究计划邮件先发给他看,看了之后就说我研究的内容是组织里面偏向微观层面的,他虽然微观上也有涉及,但更多是研究宏观层面上的组织学。他的建议是,要不就修改我的研究计划内容,要不就是看看别的老师。我心里想这样从微观改到宏观,有些太伤筋动骨,就表明自己还是对微观层面的组织学更感兴趣(这里建议遇到类似问题的同学,哪怕「套磁邮件」被拒绝了,也可以试着在邮件里问问看,研究科里有没有其他老师,ta的研究方向是贴近你的研究计划),后来他就给我推荐到另外一个女老师,我就给她发了邮件,她看了我的研究计划书后,就说跟她在研究的内容非常贴近,,无奈当时她还是副教授,尚且不能在研究室里带博士。所以这两位老师,我主动去联系了,但是可能因为各自的原因就没有收。(同样地,我表达了自己真的特别想要研究该课题)然后那位女老师跟我说了我现在这位导师,并说要不要去发给他看看。当时我现在的导师正好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所以我给他发就是英文,他可能就是有英文环境就也同样地给我回英文邮件,看完研究计划后很干脆地说希望我能来他研究室里做博士研究。我就没有再去联系早稻田或者一桥等其他学校了。虽然说庆应可能在国内知名度没有早稻田那么高,但是对于欧美来说庆应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学,我也觉得说拿庆应的学位的话,可能对以后不管是继续做研究,还是说去海外读博士后,都是挺好的。
有间学堂:您来日本考博士之前在国内做了哪些准备?比如说日语方面、研究方面,或者说最开始比如说怎么去查导师的资料这些?
翁老师:首先语言方面,刚才提到了文部省项目的奖学金,在被录取后,会进行短期日语培训。他们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是中国老师给零基础学生们授课;第二阶段是学到N2程度时,就换成了日本外教来上课(有日语N2证明的同学可以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外教主要是给你讲一些怎么提问题讨论,怎么看日本论文怎么写读后感,或者是写一些自己的意见,做发表练习等。这样的短期日语培训,对于理工科学生去了日本后,可以无障碍地去在日本生活,是足够的;但是对于文科或者是商科的,就有点仓促了,因为还不能够完全应付我们去跟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所以这在刚去庆应的半年研修生阶段,是真正地去适应大学里zemi和日语水平的自我提高。这个阶段,看了一些日语的专业课书和日文论文,会顺藤摸瓜式地搜索文中出现的学者(特别是参考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学者),通过阅读他们的研究内容和相关文献,进而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日本学者们对于我所感兴趣的课题,已经得出了怎样的研究结果,以及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有间学堂:博士的笔试和修士有什么不同么?
翁老师:博士的笔试和面试,每个研究科都不大相同。商研的话,会以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硕士论文为主。特别是面试的时候,需要用日语简要介绍硕士论文,没有以笔试的形式去考察知识点。和修士阶段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更注重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而非考察学科分野的基础知识点)。
有间学堂:其实直接在国内申请日本的博士应该挺难的,你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么?
翁老师:我觉得最大的准备是,要提前做好自己接下来3~4年的规划(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入学准备)。我当时就在准备期间,写下了三年内,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做什么样的事情去完成这样的大大小小目标,和具体内容,写得越详细越好。这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坚定,也能让导师看到你写的三年计划后,他觉得你是有很强大的规划能力,以及争取在三年之内(或者说最短时间内)去完成学业的期待。对于日本的导师们来说,收你一个外国学生来读博士,并且你硕士还不是在日本读的话,他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你到底能不能完成学业,或者说你能不能有这份信心或者是有动力去完成学业(结果尚属未知也不可推测),但他现在能看到的(以及你能提供的),就是告诉他,你有多大的信心跟毅力。所以如果你也是国内读完硕士再来的话,把「自己做好了规划,并尽可能地为了能够实现规划而不懈努力」这件事,清楚地传递给老师。
比如说你希望第一年可以在大量阅读文献后参加一些学会,当然这个参加可以是真的作为报告者,也可以是只作为旁听者去听(去总结与你研究方向类似或接近的研究课题,有着怎样的研究趋势等)。希望在第一年的时候写出一个论文大纲,以及希望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研究数据要从哪里来。
第二年的话,你可以试着说希望投稿文献综述类文章,试着参加学会(年会难度可能比较大,可以试着参加关东部会,或定期举办的小型学会)。入学前也要查看好博士毕业的条件,有的是必须要要完成两到三篇的期刊论文,有的是对国外和国内的发表次数有要求。所以如果你没有很认真的去读学校对于博士毕业要求,而有事没事就问导师怎么才能博士毕业,他就会觉得你没有真正理解完成一个博士课程以及达到一个博士学位需要怎么样子的努力。所以首先阅读一下学校对于博士毕业的要求,因为有的写得很凝练,很简洁,这个时候就真的是要问前辈们。
另外,关于读博士这件事,一定不要有「我想读博士,因为我暂时不想进去社会找工作」,或是「我暂时不知道要干什么,那就先读着,反正继续当学生也没什么不好」,请一定一定不要有这个观念,一旦在开始读博士之前有了这个观念,(排除极端个别情况)那么你读上个6年,8年乃至10年以上都是有可能的。这个观念一旦冒出来了,你整个人无论做什么就开始流露出懈怠感了,而这样的懈怠感(哪怕你表现得很努力),实际上老师们也是能看出来的。只在zemi上表现自己有多么辛苦,但又没有实际积累的话,导师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到最后(过了第一年的「好感期」后)可能还会对你反感,觉得你天天就在那愁眉苦脸的,好像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表现出「蓄势待发」的自信和积极。我导师最后和我说,我前期在研究室里看论文,整理材料等这些准备工作,他都看在眼里。所以到了后期,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想要去试一下比如说发学会论文,或者是投一下稿之类的,老师就会比较放心一些。
包括我刚刚说的做计划表,像我每年春秋学期开学的第一节zemi课,就是把我写的本学期规划表给导师看。不仅是内容,还要把你这样规划的原因(也就是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尽可能地得到导师的认可。我是春学期第一节这门课就把这个东西给老师看,而且跟他说我这学期会看一些论文,会针对这个论文做一些什么样的发表,因为这个论文可能对我的研究,对我的博士论文有一些什么样子的作用。做到最后,因为你的方向内容越清晰,你的东西就会写得更清晰。其实这也是个很好的梳理过程。这个东西拿出来给老师看,老师就能感受到说你是想毕业,对你来说毕业拿到学位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你并不觉得可以在这慢悠悠地读博士。
而且这种东西你也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哪怕你说的时候老师会说不可能、有点难,或者说你看谁也没有毕业。但是这个没关系,你只是把你想要毕业的心情,通过间接的也好,直接的也好,你要把它表达出来(你不表达出来,他不知道,或者说他哪怕知道感受到了,他也假装不知道,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受到国内教育环境的影响,会表现地对老师们的指示或者是命令等,表现得全盘接受和不敢拒绝,再加上有过参加辩论会经验的学生也不多,会变得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别人听,最好还能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个是比较难的地方。
尤其是作为留学生跟日本导师交流的时候,首先第一你要学会说不。不是说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你也不要斩钉截铁,过于直接地说不),保护自己权益(和展现对导师尊敬的)的同时,你要怎么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尽量的让对方去接受一个观点。我读完博士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要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争辩(有本书这就叫《学会争辩》,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不是广告))。
有间学堂:读博期间在心态调整上有什么经验分享么?
翁老师:情绪崩溃的时候,肯定是有的。其实第一年还好,因为第一年的话可能更多是在适应(以及刚刚说的,和老师之间的相识相处过程)。第二年的时候,会开始横向或纵向对比。有了博士生圈子,你看到A同学,老师手把手地教着带着发论文,我这边就只能自食其力;或者知道B前辈,老师给他拨资助去买数据,我老师这边让我以买书为主。特别第二年的时候,C同学他发了论文,已经着手开始写博士论文了,我这边可能才刚把博士大纲列出来,把原来的研究计划写了又改,改了又写。这样的对比过程,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压力的主要来源。
至于抑郁的话,我觉得在没有让我导师觉得我做好准备之前还挺容易抑郁的。因为你不知道导师,他觉得你准备好了这个点在哪,所以你只能一直在准备,就好比去参加百米竞跑的时候一直在保持着准备动作,裁判一直不鸣枪的那个感觉。真正容易抑郁对我来说,是在准备阶段。反正我一直到博二结束的时候,都还是在准备阶段,我跟老师说了好几次想要做调查问卷去搞数据,但老师说还没到时候,或者就是说你先弄给我看看,但是弄给他看了之后,他觉得这个不行,那段时间很晕,就觉得到底哪里不行,或者说为什么还不行,就一直在想这个事情。
如何去调整心态的话,我当时的做法是:
1)除了参加日本国内的学会,还有去参加一些国际学会。博二的时候因为已经写出了一些东西,那些东西虽然没有用一手数据做,但是也自己搭了一个模型简单地去验证了一下。当时投稿去了海外的学术会议,和国内的学术会议。
具体怎么调整,就是在这些会议上就去找那些同病相怜的人。去国外参加一些会议的时候,你可以见到全世界来自不同的国家的博士生;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可能不会有我在日本读博士而产生的烦恼,但他们也有别的烦恼(比如导师带的博士生数量太多),彼此交流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的方式。比如当时在新西兰参加学会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在澳洲读博士的女生,她就说她压力大的时候就一个人闷在家里大声唱歌,以至于后来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还拿到了一等奖。其实很多时候参加完学会之后,也只是留下一个联系方式,但是你就会发现说,我现在这样子的一个在博士在读期间的烦恼,心态和症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而且在有很多不同的国家,那些读博士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2)还有一个,对我来说比较有用的方式就是写日记。我最抑郁的应该是博二结束快要博三开学的时候,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写,发现写到4月份的时候心态上稍微有一点好了(因为情绪上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写到8月的时候发现自己又抑郁了,主要原因是当时投稿失败了),本来想的是投出去了之后可以拿着稿给老师看,让老师觉得我准备好了,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但是稿又被拒绝了,就很抑郁。但是那个时候也自我心理暗示,不要去太逼迫自己,安慰自己投稿被拒的最大原因是数据不足,不能很好的去把这个假设给验证出来(而且一般投稿后,盲审老师也会给你一些修改意见)。我当时就尽快调整心态,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在这里抑郁或者钻牛角尖打击自己信心,而是尽快地去润色调查问卷,去找到能够获取一手数据的途径。
3)最后,要尽可能地去多跟你身边的人交流,最好是「你想跟你身边的哪个人交流的时候就立马跟ta交流」。比如说你想跟你爸妈去聊天的时候就打个电话,学会释放你的情绪;还有尽可能地去结识新朋友。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跟不同的人交流,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你会发现一个很雷同的结论就是,「在我这里读博士论文写不出来就是天大的事,但是你离开这个群体之后,你就发现只是一篇论文而已」。
我有一段时间就不想睡觉(惯性熬夜),觉得这么睡会不会耽误我这个写论文,后来想睡好了对身体也好。心态要好,还是自己的心态。
还有一点,可以听听别人如何诉说自己的烦恼,并且试着去安慰别人,你去安慰别人的同时也会反省自己。
有间学堂:关于博士之后的规划有什么打算么?
翁老师:因为我以前的职业规划就是想在大学就职,但是因为今年比较特别,一方面因为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于文科论文的要求,实际上国内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这块投了两个多月,并且面试过两所高校后就没有再投了。接下来可能就是在日本投投看一些学校,我从今年5月多开始就有在看一些学校,现在已经递交材料的也有四五所。
如果有机会的话国外的一些博士后会想要去试试,毕竟一份好的博士后经历,不仅增加发一些更好的文章的可能性,而且也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有间学堂:对后辈的一些建议。
翁老师:现在信息化程度这么高,你在国外读什么样子的学校,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所以如果来留学最好选一个不管是学校水平也好,还是真正的教学质量也好,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一个好大学,永远不要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总结一下,我对于有意向在日本读博士的三条建议。
1)一定要明确你读博士期间的大大小小的目标,以及首要目标是拿到博士学历。
2)跟老师相处的时候,要学会坚持,学会说不,学会拒绝,还要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让老师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跟他的这种相处好几年的相处过程中,你把你的位置定好了,把他的位置也定好了。要学会坚持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观念,包括你坚持想毕业这个观念。
3)尽量多参加和出席一些国内外学会。尽量地去多接触一些跟自己是一个世界的人,不管是博士生在读也好,还是刚入职的大学老师讲师也好,或者说是那种快要退休的教授也好。从他们的言谈中培养自己比较多元的世界,跟不同的人接触来见证一下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