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体验谈271|毕业就能合庆应,是大二就开始的努力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 梅干 毕业于国内一所211,双一流院校的日语专业,梅干 在大二时就确定了出国留学的路,并开始着手准备。为了更系统更深刻地学习专业知识,梅干 报名了有间学堂国际政治第16期进行备考和学习。

虽然 梅干 并未能参加线下直播课,但她充分利用好了有间提供的学习平台,积极和专业老师讨论计划书,脚踏实地地练习每一个学校的过去问,及时检查学堂发布的考学信息,不打无准备的仗,2022年7月,一切准备充分的 梅干 顺利地在大学毕业后一个月,就合格了慶應義塾大学政策・メディア研究科サイバーセキュリティコース修士課程。

 

昵称:梅干
日语:N1 178
英语:TOEIC 820
出身校:西南大学

 

以下照片均来自于本期主人公自摄

 

我本科就读于西南大学,同期的同学们都很优秀刻苦,我大二预计自己无法保研,同时对考研有一些畏惧情绪,再结合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最后决定参加日本的修士直考。我从大二开始备考到真正合格花费了约两年的时间,毕业后同年修士入学,希望这段经历可以给想要在本科期间备考的同学们一些参考。

 

一颗留日的种子

我的本科是日语专业,本科期间接受的较多课程是围绕语言学、文学、教育学领域展开的。在报名有间之前,虽然我也喜欢看一些政治学相关的书刊,但我能看懂的大多是缺乏学术理性的、或者是不成理论体系的内容。面对海量的政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时,我时常感受到自己无尽的渺小;面对当今国际政治热点问题时,我也没办法像专业学生们那样迅速构建一套知识框架来给出相应的解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报名了有间的国际政治学课程。由于我本科的一些安排有时会跟有间的课程冲突,我主要利用每周上传的课程录像来学习,同时也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计划书的写作。

在决定直考日本修士之前,我有两次赴日经历,一次是旅行,一次是学校的暑期交换项目。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一起去交换的同学很多都选择了毕业后到日本继续升学。当然做出决定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在决定考日本修士之前,要找到一个明确的理由,在面对各种不利条件下还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就像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要有可预计的足够的成长空间。我在面试的时候也遇到很多教授提问,为什么非要在日本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如果只是回答我喜爱日本文化想体验文化交流,可能就不是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理由。不管什么样的理由,要先说服自己。

 

 

 

考学时间线

大二到大三我在准备语言成绩,包括日语和英语,因为我的目标科接受托业成绩的申请,所以我考了托业,但是如果有充分的备考时间,可以选择备考托福,能够申请的范围会更广一些,比如部分阪大研究科只接受托福成绩的申请,如果只有托业成绩的话初期就会受到限制。其次,我自己主观感觉学习托福对英语能力的提升更快一些。修士期间不可避免要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献,英语备考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语言成绩,也是为将来学术研究做准备。如果是走sgu项目的同学,对英语的语言成绩会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英语的词汇比日语的词汇更难记忆,所以考完英语之后还是保留了背单词的习惯。日语的语言成绩受益于本科专业,学校安排的课程让我们可以保持长期高频的输入。但是因为课程数量多,如果同时还在自学其他学科知识,长时间可能会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这个时候要自己去找平衡。大二大三期间必须要注意维持自己的本科绩点,我当时给自己要求是至少要过目标校要求的合格线。

其实大二大三这段时间我学习的节奏还不是非常快,只是零零散散地看了一些书,然后关注一些时事政治的新闻。书目是塾里老师们推荐的,看不懂的名词我一般会先上网查,找不到对应解释的可以问塾里的老师,我记得有一次看到福柯的“生命政治”,里面涉及到的关于公民权利的解读有很多种,而且比较偏向政治哲学的讨论范畴,我提问了之后塾里的老师就推荐了一些文献,即使当下我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定义,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也会对这个概念产生更深的印象,比较喜欢这种引导式的教学。

大三到大四我主要是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刷各种学校的过去问,我刷的第一遍的笔试题是明治政经的过去问,一边答题一边配合翻阅各种参考书。过去问还可以配合这几年的学术成果一起看,有的研究科的过去问会包含一些跟教授的研究动向有关的题目,如果看到过相关的研究,答题时合理引用,也能体现自己的对这个研究科的关注。

我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申请的科目没设置笔试,只能多刷刷别的学校的过去问,每次就是机械性地刷题纠正,暗记答案,慢慢到可以表述,再到可以引申出一些别的内容。知识的积累真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又是一个喜欢短期看到短期成果,靠小成果驱动的人,所以我会记笔记,一段时间回头看看笔记的内容,鼓励鼓励自己。考学阶段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真的挺重要的,这种积极也不是说盲目的积极,就是每天做一点题、学一点知识、写两行字的那种安心感吧。

关于计划书的课题,大概是在大三我才有初步的想法。一开始我是想写新冠背景下的政治变化,现在来看真的过于宽泛且模式化,可想而知这样的计划书是没有任何指导价值的。给一些教授发过邮件都是石沉大海。然后我就跟班主任讨论课题,也看了一些过往优秀计划书,还有大学院教授对优秀计划书的一些基本要求。东京大学山内教授发表过一篇论文叫『人をうならせる研究計画書』,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我初期犯过的错误,我觉得看完对明确研究计划书的写作要点还是挺有帮助的。然后塾里也有很多关于研究计划书的书目推荐,要利用起这些资源

 

 

 

塾带给我的帮助

首先是计划书的指导,回看我写的第一版计划书简直是无知加离奇的程度。没有理论框架没有方法论,甚至研究的创新点都是很不明朗的。专业知识可能不会大部分的出现在计划书里,但是不积累专业知识的话真的无从下笔。其次是六个月课程,我之前提到我看的是录像所以没办法跟老师们课上互动,有些疑问只能后续发邮件询问,我想跟着班级实时上课的效果应该会更好。有间在东京有上课和自习的校区,我当时其实准备借着本科学校的交换项目去上线下课程的,结果刚好遇上疫情日本开始禁止入国,没去到线下的课堂体验还挺可惜的。

其次是我觉得有间提供了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方向。因为国内外还是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考国外的研和考国内的研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一样,整合了各种考学信息、过去问的平台能够帮助节省“找知识去学”的精力和时间,让我直接投入学习的过程。当然如果是目标特别明确的学霸类型,比如只想考东大的法研,那拜托前辈获得过去问自学也是充分有可能的。

 

考学心态

我记得塾里有专门心理咨询的老师,我虽然没有去聊过但是无数次想发邮件聊。尤其是临近出愿,我申请的很多研究生项目都落了的时候,心情真的不太好。我想考学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个人情绪占上风的情况,如果需要宣泄的话还是要找人倾诉一下,或者找健康的方式排遣一下不良情绪。我有一群勤奋的同学,我们彼此给了很多鼓励和支持,本科期间虽然也存在竞争,放长远看这些竞争都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人。然后多跟能理解你的人聊天,悲伤和快乐都是应该被分享的吧。我感觉每个阶段的情绪都是复杂的,考学阶段也有考学阶段的快乐,合格之后有合格之后的忧虑,没有必要把悲喜跟考学成败强行划等号,避免归因偏差导致的内耗。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情绪比较敏感的人,我会很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还有就是我身边一种挺普遍的情况,周围人的不理解和反对导致心态发生变化。因为国内外考研有信息差,父母或者朋友不及我们熟悉这些考学的信息,会给出他们的意见,比如我家人在我临近毕业复习最吃力的时候一直劝我考教师资格证,甚至还帮我打听好了老家县城中学的招聘信息,一方面我是挺感激的,因为我的家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代替我做了看似正确的决定;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就是我可能没有重来的机会,如果考学失败我没有信心再次说服他们让我继续备考。我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水硕”质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不要被影响。

 

报名庆应SFC的契机

最早知道SFC应该是那部《垫底辣妹》,都说这个电影是野生庆应宣传片(笑)。“意志あるところに道は拓ける”我一直记得这句台词,有志者事竟成。有关努力和回报的关系,人们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相信努力和回报成正比这种朴素的观点在这个时代好像越来越经不起推敲,但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还能坚持什么呢。我觉得躺平没问题,也要记得时常爬起来对抗一下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