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体验谈231|半年就能合格庆应SFC?敢于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本期考学体验谈主人公 MIZUKI 同学毕业于国内一所双一流,985高校的日语专业。大一时,就想好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学习有兴趣有优势的日语,未来去日本继续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因而在大四时,MIZUKI 加入了有间学堂国际政治14期进行备考和准备。虽然惨遭公务员考试的挫败,但 MIZUKI 迅速恢复了心态,投入日本考学中。在备考过程中,MIZUKI 有的放矢,采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短短半年时间,就于2021年7月收获了慶應義塾大学SFC政策・メディア研究科GRプログラムCSコース修士課程的合格。

 

昵称:MIZUKI
日语:N1 155
英语:托福 83
出身校:复旦大学

 

以下照片均来自本期主人公自摄

 

七月初收到庆应的合格通知的时候,想起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鉴于本人的考学经历比较特殊,或许有些参考价值,权且记下此事,与诸君共勉。

 

决定留学

与很多大三大四甚至毕业后才有赴日念头的同学不同,我大一转专业(从社科转到日文系)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限制在了“赴日留学”这个选项上。决定转专业,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知道继续在原专业学习不可能取得足够保研的成绩,于是决定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也相对比较有天赋的日语专业,硕士再到日本学习与原专业相关的学科,以图“曲线救国”。

 

时间线:

20年6月——加入有间学堂国政14期,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

20年8月——开始在某日企实习

20年10月——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

20年12月——参加公务员考试&第二次N1考试

21年3月——参加托业考试&早大亚太申请

21年4月——京大、阪大研究生申请&庆应教授面试

21年5月——拿到庆应教授内诺顺利出愿

21年7月——庆应SFC合格

 

 

 

前期准备

决定赴日的同学们往往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一到毕业季人就会焦虑,看着秋招和欧美的同学不断地晒offer,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我也不例外,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相信有很多同学会和我一样选择工作、留学两手准备。但其实这种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同时进行上课、实习、公务员考试和留学申请四件事并不简单,反而容易因为分散精力导致全盘皆输。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能保证因对冲活动而获得的心理收益大于它的时间成本,那你就去做。换言之,如果你是和我一样能力有余而耐性不足的人,我建议你可以两手准备;如果你足够有耐心、足够努力,那专注留学就足够了——持久的努力本身就是最好的安慰剂。

 

有间学堂

选择有间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有直系学姐在有间工作。对学生来说,一家留学培训机构的好坏其实是很难辨别的,但我想,既然能吸引到学姐这样优秀的人,那这家公司一定也不会是家差劲的公司。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没错,有间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它的师资,这种优势不仅源于老师们的专业性——绝大多数老师本身就是经历过考学、身在日本的大学院或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更源于老师们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特别是班主任唐老师,相信我,在考学时没有什么比一个可靠的信息源和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来的更重要了。

 

日语

日语学了四年,但说实话在“自由而无用”的氛围下,四年来我甚至没有正经地背过几个单词,大二下勉强通过N1(102),大四上第二次考才拿到相对不错的分数(155)。我是一个纯粹的懒人,所以在学习态度上大家一定不要学我。唯一一点也许能派上点用场的,我想是所谓日语学习的瓶颈期问题。日语是一门入门难(五十音)、初学易(容易模仿)、精通难(语法复杂)的语言。我的经验是,在看动漫能听懂一半、日剧不看画面其实完全听不懂、新闻只有龟速播放才能听懂、需要组织很久才能说出口的阶段,日语学习会进入瓶颈期,这个阶段基本上对应刚好通过N1考试的水平。相信大多数非日专的同学在申请/考试时就处于这个水平,想突破这个瓶颈,以我的经验来说,无他,就是找日本人说话,厚着脸皮说。当你能像我第二次坐在考场上那样与听中文无异时,也基本就到了听新闻无压力、看日剧不用字幕、与日本人讲话脱口而出的水平了。

 

国际政治专业

转专业之前我就是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对政治学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能没有其他转专业的同学那么吃力。虽然老师推荐的日本的政治学入门书一本没看(还是建议大家好好看书),但写研究计划书的时候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顺利的。大三暑假之前一直打算考经济学相关专业,为此还学了两年的国际经济学(第二专业),但后面与有间的老师沟通后发现,日本的经济学还是比较“硬核”的,对数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对于我这种宏观A微观C、定量研究基本靠编的选手来说,还是政治学更适合我。

 

 

申请始末

 

敢于开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正如前文所言,虽然早就打算赴日留学,但拖延症晚期的我其实直到公务员面试失败后的三月底才正式开始准备。从3月底到4月底准备留学的一个月,算得上是我上大学以来最忙碌也最充实的一个月了。从考公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我花了三天。3月底的某天下午,躺在宿舍床上怀疑人生的我突然想起来早大亚太申请快截止了,于是像触了电一样腾起身打开了电脑。相信有许多同学和我一样,被之前的失败、不出彩的语言成绩、糟糕的专业能力等负面信息缠住,一方面总是忍不住幻想合格后的喜悦、一方面又不敢开始实际行动。其实,只要打开电脑、打开申请网页,你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复杂的空白很快就会被填满。

 

多管齐下,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选择国外留学而不是国内考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控,一所不行两所、两所不行三所,每多一次尝试就多了一分成功的机会。我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申请了早大亚太、庆应SFC、京大研究生和阪大研究生,其实很多时候研究计划书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想上岸就不能怕失败,特别是海外出愿,又花不了几个钱,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不要白不要”。

 

投其所好,放下身段

曾几何时,我只想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开口就是宏大叙事,什么RCEP中美贸易战云云,似乎只有研究这些才够“酷”。但现实是,教授不会问你想搞什么研究,他们只关心你对他的研究有没有用。另外,很多同学(尤其是有回国打算的同学)很介意跟“中国”沾上边,总觉得研究方向越“日本”越好在国内找到教职。也许的确是这样,但要明白,教职是博士阶段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要是硕士都考不上考虑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试想,如果你是一位研究基地政治的教授,一个打算研究中国海外军事基地政策的中国学生和一个打算研究美日安保关系的中国学生你会选哪个?

 

如何光速写研究计划书

我短暂的考学经历中最不可思议的,还是一天写完研究计划书这件事。申请早大亚太总共只用了三天,其中写essay用了一天,研究计划书用了一天。申请庆应SFC虽战线拉长,但拖延症晚期的我还是坚持极端的“高效原则”,生怕多写一个字,教授不回我就不写。等教授回复要看计划书的时候,内诺发放已经快截止了,没办法,只能一天之内再肝一篇出来。

总之,不管是像我一样拖延症发作还是因为忘记出愿截止日期,似乎有许多同学有在短期内写出计划书的需求。短期内完成计划书,需要较高的日语写作水平加上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日语是门暧昧的语言,语言效率极低,所以一篇研究计划书中,套话和格式语言占了大头,极端情况下,只消参考前辈的计划书,换几个关键词上去也能拿得出手,但哪里换、怎么换,就要依仗自身的写作水平了。

当然,一篇好的计划书需要千雕万琢,此处说的无非是无可奈何之时的权宜之计。但再权宜也要自洽,这个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人做过,此方法能否能得出相应结论。这些基本问题一定要想清楚,否则自己都不信,教授更没有理由相信了。在想清楚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找一些中文的基础书目(比如政治学概论、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基础的理论架构一定要搞懂,日英文看得慢,就用中文书),看完某章某节后脑中出现了一些想法,再把以上的基本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就可以动笔了。引用文献最好中英日全有,并且引用数量和频率按日、英、中的顺序排。中文的就在知网上查,查完自己翻译一下(注意备注),日英文的在谷歌上找,看一篇文献先看标题、再看小节,确认论点相符后,小节里面只要有一句话能派的上用场,直接拿出来用,一篇文章最多两三处就够了,引用好就开始看下一篇。如此这般,在基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引用个十几二十处,每次引用完再议论一下,文章就差不多成型了。当然,一篇一两天赶出来的残次品自然比不过几个月精雕细琢出来的精品,这里的方法仅建议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

 

摒弃舔狗思维,实现双向奔赴

疫情以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取消笔试,这也就意味着书类和面试更为重要了。日本的大学是教授主导的,往往决定考生命运的也是之后指导考生的教授。而只要是面试,就不可能完全客观,教授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情绪,你让教授开心,他才会让你开心。所以,面试不仅是对专业能力和计划书的考察,更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判断,包括面试的服装、表情、礼仪、口语水平、网络条件等各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教授的好感是靠吸引来的,而不是“舔”来的,与其反复强调“教授我好想在贵校学习、好想做你的学生”,不如提前搜集一些教授的个人信息,想想他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人,再相应地去调整自己的着装、状态等,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教授觉得跟你交谈“很舒服”。

 

疫情不能磨灭考学人的斗志,相信每一位经历过至暗时刻的考学人都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